教師節特輯:傳道授業解惑——工地上的“師徒情”!
2025-09-10 09:02:42
晨光微露,建筑工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。鋼筋碰撞聲、機器轟鳴聲、工人吆喝聲……這些交織在一起,奏響城市建設的晨曲。在這樣一片喧囂中, 常常能見到一對對特殊的身影——經驗豐富的“老師傅”手把手指導年輕工友,一招一式,一言一語,傳承著行業的技術與精神。
調的是水平,正的是匠心
在施工場地上,38歲的測量員胡師傅正指導26歲的小張使用水準儀復核標高。“差之毫厘,謬以千里”,他一邊熟練調整儀器,一邊強調測量對工程精度、質量及成本的關鍵作用,尤其復核一步必不可少。
“這活看似簡單,門道卻深。”胡師傅感慨,自己的一招一式也源自師承。如今,肯沉下心來學這門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,但他依舊堅持傾囊相授。技藝在儀器間流轉,責任于目光中交織。
授人以技藝,承匠以擔當
工地上,“傳道授業”遠不止于技術。老師傅們不僅教實操,更重職業操守與安全理念的傳承。“工地學問,三分靠技術,七分靠責任心。”擁有30多年工齡的電工班長徐師傅常說:“我們手中的活,關乎整樓安全、千家幸福,絕不能馬虎。”
這種師徒模式既授人以漁,也為青年鋪就了職業成長的階梯。25歲的電工小褚坦言,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,他從零起步,如今日薪已達三百余元,希望將來也能成為一名帶徒傳技的師傅。技藝與責任,正是在這樣的接力中生生不息。
以嚴傳幫帶,以新激活力
在腳手架的方格間,塔吊的轟鳴聲里,總施工范工與新學徒小沈之間,一場關于“嚴”與“新”的雙向奔赴,正悄然上演。
范工嚴謹嚴格,強調“標高誤差不超過一厘米,過程檢查是質量生命線”,親自帶小沈巡查關鍵節點,系統教學技術規范與安全要點,堅持“講解、示范、實操、復核”步驟,操作不合格一律返工。小沈雖經驗不足,卻擅長數字化工具,主動教范工使用智慧工地平臺跟進進度、監控安全和整理資料。傳統與創新在師徒間薪火交融,既筑牢了質量安全的基石,更激活了行業發展的引擎。
秉學徒之心,傳匠人之魂
今年,38歲的中級工程師、一級建造師林工加入崇德建設技術中心。雖已具備十多年一線施工經驗,他仍秉持空杯心態,在總工程師的引領下虛心學習、扎實進步。“陳總是我敬重的‘導師’,”林工說,“他總是耐心細致地講解難點、分享經驗,‘傳幫帶’使我受益匪淺。”
陳總帶徒方法系統高效,曾獲“崇福鎮帶徒名師”稱號。在其言傳身教下,林工日益認識到技術工作者應有的責任與追求,立志以榜樣為鏡,腳踏實地、持續精進,力爭能夠獨當一面,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。
這段師徒傳承,不僅推動了個人職業發展,更成為企業重視人才、薪火相傳文化的生動注腳。
教師節來臨,工地上的師徒情誼質樸而溫暖。年輕工友們以各自的方式表達感恩:一杯熱茶、一份家鄉特產或默默接過師傅肩頭的重活。這些日常舉動,筑成了工地特有的師生情。
“最高興的就是聽徒弟說一句:‘師傅,我學會了’。”徐師傅這句話,道出了無數深耕于施工一線的老師傅共同的心聲。他們雖不站傳統講臺,卻用布滿老繭的雙手,傳授著實實在在的技能;他們以汗水為墨,詮釋著“傳道授業”的質樸真諦。正是這樣一份代代相傳的匠心,默默筑造著我們城市更美好的明天。